聚焦高质量发展|海南儋州:“六水共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建共享

来源: 新华网 点击: 收藏
微风轻拂,张飞园河的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河边翠绿罗和三角梅摇曳生姿;南下的候鸟徜徉在新英湾红树林湿地越冬。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海南儋州就像一幅有着超高饱和度的水彩画,绿得蓬勃,蓝得沉稳,红得艳丽,处处迸发着生机与活力。
走进儋州会发现,能够成就这样一幅山明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儋州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市,统筹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稳步推动“六水共治”所作出的努力。如今,儋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人民群众也在城市发展中共享更多生态红利。

治污发展两不误 走出乡村绿色发展新道路
倚着红色护栏,看着潺潺流水,你很难想象位于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张飞园河曾经黑臭刺鼻、杂草丛生。经过水系连通、清障、清淤、岸坡整治等各项治理措施,如今,张飞园河已然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蜕变,成为了人们亲水休闲的新去处。
张飞园河是儋州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综合治理的四条河流之一。项目全长1千米,以松涛西干渠跨河渡槽上游为起点,热带植物园围墙处为终点,治理范围包含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绿色步道和人文景观等。

据了解,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是2021年海南省唯一一个入选水利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工程,是儋州开展“六水共治”,推动的治水基础设施的项目之一。项目紧紧围绕“一轴引领、海陆双向、协同治理、生态宜居”思路,针对当前河流水流不畅、水质不佳、水景不美、水量不足等问题,对生态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强化对河流水系的规划、整治、保护,以水系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及农村特色产业的建设。
据悉,该项目共选取儋州域内茅坡涝、张飞园河、石二塘、藤根河等4条河流及屋基塘、天堂山塘2处湖塘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河长17.7千米,涉及4个乡镇15个村庄。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凯介绍,4条河流每条都有不同的主题,项目根据四条河流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理念深化,共分为了“花”“鸟”“树”“院”四个主题。如张飞园河因位于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和热带农业科学院两院之间,故以“院”为设计主题,将治理过的河段打造成校园文化展示区。
“一河一景致、一村一特色”,儋州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工程不仅仅解决水污染治理,而是深入推进“六水共治”,致力于形成一个系统的水美乡村风景旅游带,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齐步走,以水美乡村建设带动乡村绿色健康发展。

全力推进“六水共治” 松涛东干渠改线利民又利城
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供水渠道给城市防洪排涝、饮水安全造成隐患,甚至有可能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怎么办?
答案是重修一条。儋州市松涛东干渠(那大分水闸至和庆电站段)改线工程就是将原来穿越那大城区的东干渠拉弯改直,顺直通畅。
“推进六水共治,建设美丽儋州。”在松涛东干渠改线工程三号洞施工现场,简短有力的十二字宣传标语一目了然。据悉,松涛灌区担负了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及海口市205万亩农业灌溉任务,并为海口市、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澄迈县老城镇等市县(区)及重点工业地区提供工业、生活用水,同时保护南渡江下游几十个乡镇200多万人的防洪度汛安全,也因此被誉为“生命渠”。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原本在城外的东干渠如今却穿越那大市区长达15公里,已经给城市防洪排涝、沿线居民饮水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和威胁,穿城段渠道也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地上悬河”“夺命河”。
为彻底解决以上矛盾,松涛东干渠改线工程在满足原东干渠供水规模的前提下,将原东干渠那大分水闸至和庆电站段9.6千米渠道改线至城外,改线后新渠道总长8.12千米,设计流量为38.3m³/s。“我们背后正在施工的三号洞是整个工期的关键性线路,三号洞全长3044米,目前正按照计划有序进行,整个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6月份完工。”施工现场,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松涛东干渠项目经理胡和平介绍。
为有效节约土地资源,避免“大开大挖”建设,工程内的大部分建筑物都采用了暗埋式施工方法。海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设计负责人陈卫介绍:“这个工程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思路,改完之后,城市将朝着宜居宜业方向发展。”
据悉,2022年,儋州治水攻坚谋划项目15个,其中治污水11个、保供水3个、防洪水1个,总投资28.361亿,年度投资计划7.1077亿。截至11月,10宗项目已开工建设。儋州市水务局副局长路要广介绍,松涛东干渠改线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7.72亿元,是儋州“六水共治”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将保供水、防洪水、排涝水、抓节水、治污水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儋州城区防洪压力,保障全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儋州城区的更新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和空间,为“儋洋一体化”建设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紧抓“保护”“修复”关键词 昔日滩涂变绿洲
当北方进入冬季以来,成千上万只候鸟不远万里来到儋州新英湾红树林湿地越冬。傍晚时分,上万只候鸟振翅飞翔,宛若人间仙境,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谐之景。
据了解,儋州新英湾原有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因近海海岸围垦养殖、开挖虾塘,曾遭严重破坏。近年来,儋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抓“保护”和“修复”两大关键词,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发展建设全过程中。如今,儋州新英湾已修复湿地2万亩,种植红树林4000多亩,昔日滩涂变成绿洲,儋州新英湾红树林湿地也成为了儋州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代表性成果之一。
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离不开政策指引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助推,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也尤为重要。儋州市新英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陈正平生于1973年,在目睹了早年家乡湿地退化后,他开始意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从2010年开始,陈正平放下海鲜批发生意,成为一名专职护林员。2019年,海南省启动了“鸟类监测保护项目”,陈正平成为公益护鸟队的一员,开始监测鸟种,开启了护林工作中另一项重要使命。2020年11月,陈正平又联合保护区内其他护林员,发起成立了儋州湾湿地护鸟队,并联合附近村民不定期进行大规模湿地巡护、鸟类监测活动,在候鸟迁徙季向当地群众宣传儋州湾湿地鸟类知识,号召人们保护湿地和鸟类。陈正平说,每天下午4点,潮水褪去,滩涂显露,这里便成为候鸟觅食的天堂,也是观鸟的好时机。“截至12月初,来我们儋州湾越冬的候鸟已经达到7000多只了。”
近期,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世界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再次抵达儋州市新英湾红树林湿地越冬。据悉,这已是勺嘴鹬连续第四年飞抵儋州越冬,“这也说明,我们对湿地和鸟类的保护,确确实实得到了它们的认可。”陈正平说。
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何彬高介绍,截至目前,新英湾红树林湿地已监测到鸟类203种,是海南珍稀濒危越冬水鸟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湿地型保护区,也是国际极度濒危物种勺嘴鹬在海南目前唯一已知的稳定越冬地,同时也是国家二级水生保护动物中华鲎在海南目前最主要的繁殖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海陆统筹、区域联动,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推动湿地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最终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何彬高表示。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近些年,儋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着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城乡水更美,家园更宜居。如今,儋州也朝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这个目标,加大马力,在满足儋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让更多群众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王雯君、杨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