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儋州将坚持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政策和制度型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擦亮海南自贸港“样板间”金字招牌。
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儋州使命,责任重大。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仅是推动儋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要途径。儋州如何持续深化政策和制度型开放,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打开“话匣子”,贡献“金点子”。
“2024年,中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也是德国公立高校首个在华独立办学项目,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项目一期高质量建设,获得了德方的高度认可。项目建成交付后,海南比科大将结束过渡办学,正式来到洋浦永久校址。这标志着儋州洋浦对外开放迈向了更高的水平。”市人大代表杨军建议,儋州要在港航、数字经济等新兴赛道和新兴产业上寻求突破,也需要企业加大对这些“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
市政协委员高俊华认为,2024年,洋浦港总体规划获批,为国际枢纽海港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率先试点进口原油“三定管理”措施,“一线”放开取得实质性突破;海南首单“三不限”加工增值货物通关内销业务落地,高水平开放政策向全岛复制推广;全国首个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正式启动运行,迈向对标国际一流港航服务的全新征程。保税油加注政策不断优化,“一船两用”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集装箱运输安全监管全覆盖模式”“固定航线国际船舶进出口岸审批便利化”等创新成果落地。这些“亮眼”的成绩单,充分体现了儋州洋浦打造高水平开放“样板间”的担当作为,成效显著,令人倍感振奋。
高俊华建议,要积极完善涉外法律法规,将外资企业全面纳入法治管理轨道。要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外资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例如,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或法庭,提升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效率和公正性。同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参考国际先进标准,缩减不必要的市场准入限制,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在金融领域,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能够适应金融创新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
市人大代表夏先华建议,搭建企业“心连心”工作站,加强行业协会成员企业联系,推动产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加强互动,企业可以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抱团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夏先华还建议,可以围绕自贸港封关运作,争取更多核心政策先行先试,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例如,可以探索实施更加便利的贸易投资政策,优化海关监管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可以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开放,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
市政协委员王立程表示,2024年,海南省与中远海运集团达成新一轮战略合作,赋予了洋浦国际枢纽港打造“双向双枢纽港”的战略定位。港口货物吞吐量6400万吨、增长10.3%;集装箱吞吐量200万标箱、增长9.2%,跻身全国港口20强、全球港口百强。新开通阿布扎比、胡志明等航线5条,内外贸航线累计达50条,形成“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区域国际集装箱中转航线格局。新增航运主体近百家、海事登记船舶81艘,水运周转量首次突破万亿吨公里、增长11.1%。港口“朋友圈”不断扩大,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港正式结为“姊妹港”,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马来西亚巴生港建立合作关系;与蛇口港、湛江港试行“并行港”物流模式,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王立程建议,港航基础设施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儋州要统筹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港航重大项目的建成投用;要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升港口服务水平,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运营效率。
“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儋州作为海南自贸港‘样板间’,应该通过广泛的宣传推介来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市人大代表陆桂花建议,儋州洋浦应结合政策优势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政策宣讲会等方式,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宣传自贸港政策,利用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扩大自贸港政策的宣传范围。同时,要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借鉴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为政策的制定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2024年,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地区生产总值1084亿元,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大幅度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令人欢欣鼓舞。”市人大代表王大辉表示,标准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已经成为新时期构筑新发展格局的主线。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儋州应持续精简审批事项和流程,加快办结效率和质效。
王大辉还建议,儋州市应持续推进和深化“港产城科”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样板间”。要推动洋浦经济开发区、环湾新城、儋州工业园“三区联动”发展;要提升环湾区域骨架路网和市政道路通达水平;要增强环湾新城对产业园区的支撑服务作用。